如果你早上去幼儿园,站在门口看着那些孩子,你就会发现一些孩子哭得非常惨,大声嚎叫,眼泪鼻涕一大把;
有一些孩子不吵不闹,甩开妈妈的手,头也不回到老师那里去;
有一些孩子会和妈妈抱抱,然后愉快地说再见,还会要求妈妈早点来接。
为什么会有三种不同的孩子呢?那么这些孩子长大后,情感关系都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知道,前两种还是属于不安全依恋,第一种是焦虑矛盾型,第二种是回避型,第三种是安全型。
今天我们从客体关系的视角,分析一个安全婴儿的养成。
上一篇文章,我们介绍了弗洛伊德的一个观察案例,在案例中,他得到了非常重要的结论。
那么,婴儿在和妈妈的分离过程中,婴儿的心里都发生了什么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婴儿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由于婴儿不会说话,心理学家只能通过观察婴儿的行为,来推测婴儿的心路历程。
01
莱纳斯的毯子综合征
为了能够解释婴儿的行为,比如一些婴儿会对妈妈的衣服、妈妈的毛巾、头饰感兴趣,大家还记得《史努比》漫画书来命名的莱纳斯吗?
这个可爱的孩子,身边总是有一个毛毯。如果谁把他的毛毯拿走,莱纳斯会很焦虑,甚至是不能呼吸,直到有人把毛毯塞给他。莱西经常恶作剧,偷偷拿走莱纳斯的毛毯。
那么莱纳斯的毛毯,描述着婴儿的什么心理特征呢?
上世纪中期,心理学家Winnicott 提出了他的“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依恋概念,他在观察很多情绪不良的孩子的案例中发现,其中有许多孩子对身边的物品有顽固的依赖。
他提出,这种主体对客体的依赖,很可能是主体在转换对妈妈的依恋,通过这些客体,把对妈妈的依恋转移、过渡到这些物体上面,这些毛毯、衣服等等,被婴儿认识为“过渡性的客体”,用来描述幼儿对毛毯、绒动物、衣服等强烈的、一致性的依恋。这种具有普遍性的现象,称为“过渡性现象”。
02
过渡性客体
Winnicott 在他的论文里面,详细地解释了这个概念。
在婴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种,有一个真实客体妈妈,同时,婴幼儿需要在心里面发展出一个主观认识到的客体妈妈即虚拟的妈妈。 如果我们用时髦的互联网映射概念,也可以理解。
婴幼儿需要把妈妈的特征映射到自己的大脑存储器里面,这些特征包括声音、相貌、气味、性格等等。由于妈妈并非长期在婴幼儿身边,婴幼儿需要在虚拟妈妈和真实客体妈妈中间,构造出一个过渡性客体。
Winnicott认为“过渡性客体”是介于主观认识到的客体(心里的妈妈)和真实客体(活生生的妈妈)关系之间的一个中间性的经验领域,它不是一个内在的或主观的客体,也不仅仅是一个外在客体,它是第一个“非我”拥有物(Eytan,1998)。
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
(1)此客体被认为是可以搂抱的,并且可以被用来爱和破坏的。
男生喜欢摩托车、积木,男生会通过拆卸玩具、组装积木、敲打玩具,把注意力转移到客体上。女生喜欢洋娃娃、小动物玩具,通过抱抱、抚摸等动作,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2)此客体必须是从不变化的,即使变化也是婴儿使其变化。
婴幼儿的认知加工能力有限,一旦对客体的关系建立起来,就比较稳固。因此,建议大家在提供客体给孩子的时候,尽量减少变化。玩具可以精致一些,耐敲打一些,但是不要太多变化,否则婴幼儿不能完成自己的过渡性依恋。
(3)只有孩子体验到足够好的妈妈的照顾,过渡性客体依恋才能发展。
过渡性客体现象,建立在婴幼儿在出生之后被照顾得好的前提下。在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到个体需要完成生命的重要任务,0-1.5岁期间,婴幼儿需要建立和妈妈的安全依恋。这种依恋,可以让婴幼儿把对妈妈的依恋,过渡到其他客体上。
(4)对于健康的孩子来说,过渡性客体依恋是非常普遍的。
我们一直强调身心的关系,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一个健康的孩子,很可能是妈妈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能够灵敏地捕捉到孩子的需要,并及时给予帮助。那么,这样的孩子情绪也会稳定;相反,妈妈对孩子照顾不好,孩子饮食温饱都得不到解决,身体不健康,心理情绪也会很差,智力发展也会缓慢。
(5)有时面对压力时,过渡性客体比妈妈自身显得更重要。
婴幼儿不可能24小时都和妈妈在一起,肯定有一些时间,妈妈会暂时离开,或者在半夜,孩子自动醒来,妈妈还在睡觉。
婴幼儿需要独自面对环境带来的压力(有些压力,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婴幼儿的世界里,可能和严重。比如自己渴了,怎么办?)。
当面对压力的时候,婴幼儿可以通过和过渡性客体之间的互动,来缓解压力。比如,有一些孩子,刚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也会哭,但是,他们会告诉自己,就算自己会哭,那样也没事儿,到了幼儿园,可以找小朋友玩,玩一会就好了。
按照以上5个特点,我们很清楚能够看到,妈妈对婴幼儿的敏感性,和婴幼儿的过渡性客体养成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03
过渡性客体的重要性
在上一篇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到了母婴的共生关系。
也许有些人会质疑,妈妈需要婴儿吗?
妈妈已经是成人,有行动自由,能吃能睡,这么需要婴儿呢?
事实上,妈妈是需要婴儿的。
首先,妈妈体内具有丰富的激素,包括催产素等,妈妈会在哺乳、照顾婴儿的时候,体能产生五羟色胺,产生愉悦感。
第二,婴儿是母亲基因的延续,几亿年的进化,决定了妈妈本能性地保护自己基因。
第三,其他需要,包括社会角色认同、道德约束等等。
在这种共生关系中,婴幼儿对妈妈的依恋逐渐转换到客体上,婴幼儿从完全依恋妈妈,逐渐过渡到其他客体上(Ehman,1992)。比如毯子、玩具。同理,妈妈也从婴幼儿的依恋上,过渡到其他客体上,比如家务、工作、娱乐、消费购物等等。
这种分离是渐进的、逐渐的,悄悄地发生,而不是一两天内瞬间完成。有点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当然,双方都从中得到利益。
妈妈能够更自由的从事其他事情,而婴幼儿能够把完全依恋妈妈,过渡到其他客体,逐渐扩大了自己的生活范围,允许自己的独立,开始自主地探索世界,也就出现了上一篇文章中,弗洛伊德观察到的案例。
04
过渡性客体让婴幼儿走向独立
婴幼儿开始发展出自己独有的过渡性客体依恋,男生喜欢摩托车、积木,女生喜欢布娃娃,当婴幼儿能够在这些玩具中享受到快乐,也就把这些所有客体,内化为真实的、自我能够获取满足、内化的客体。
至此,婴幼儿和这些物体的过渡性客体依恋形成。
大家还记得“此客体必须是从不变化的”吗?
如果外部客体缺失或不存在,婴儿的内化客体就失去了意义,那么过渡性客体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此时母婴依恋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提示大家,婴幼儿的玩具、用具不能随意更换。否则,婴幼儿就不能建立稳定的客体依恋。那么必然导致婴幼儿又需要重新建立新的过渡性客体。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孩子很固执地只用自己的碗吃饭,为什么有些孩子一定要用固定的枕头,为什么有些孩子一定要在自己的BABY椅子上吃饭等等。
妈妈无处不在,即使在梦里。
换句话说,婴幼儿让所有的客体,都变成了妈妈,一种客体化的妈妈。
安全型婴儿已经养成,在心理建立起一种内部工作模式,并一直固定,长大成人后,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会暴露在亲密关系里面。
参考文献1.EYTAN B. Childhood vs. adolescence transitional object attachment, and its relation to mental health and parental bonding[J].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1998, (3):149;167.2.E.B.L EHMAN .Soft Object and Pacifier attachments in young children: The role of security of attachment to the mother[J].Child Psychol Psychiat.,1992,(33):120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