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痛风发生时尿酸不高,可以确诊痛风吗?
痛风确诊的金规范为关节液中发现尿酸盐晶体根据, 而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关节腔穿刺是不现实的,而且大都的医院没有遍及双能 CT,也没有展开专科关节超声查看,血尿酸水平就天然成为了痛风确诊时重要的确诊根据,但却也常常误导确诊。
痛风急性发生时,部分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是下降的,很有或许并不高于 420μmoL/L,而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条件,一些医师或许会因而扫除痛风的确诊。
事实上,痛风发生时血尿酸水平「不升反降」这一现象适当常见,但其机制现在没有清晰,在 2016 年发布的 ACR/EULAR 痛风分类规范中以为在考虑痛风确诊时,应选用没有开端降尿酸医治时,痛风发生后 4 周的血尿酸水平,有条件时还应复测。
因而,痛风急性发生时检测的血尿酸,如其水平显着升高,对确诊痛风有协助;若其水平不高,也不能扫除痛风的确诊,应在痛风发生后的 4 周再复测血尿酸从头评价。
2. 什么时候该考虑假性痛风?
痛风是尿酸钠晶体在关节腔堆积所造成的,而咱们一般将焦磷酸盐在关节腔堆积所造成的的关节炎称为「假性痛风」。假性痛风急性发生与痛风临床进程类似,极易混杂。
但由于假性痛风是焦磷酸盐的堆积,假如患者血尿酸正常,则可考虑是否存在假性痛风。正如上一问题所述,痛风急性发生期患者血尿酸可「不升反降」,只要在痛风缓解后复查尿酸,若其仍为正常或较低水平,才可考虑假性痛风的确诊。
另一方面,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约为 10%,假性痛风患者兼并高尿酸血症并不罕见,只是以血尿酸水平作为辨别是不行的,别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辨别点则是痛风急性期的继续时间。因急性痛风具有自发性缓解的特征,在 14 天内即便不用药,痛风也会自行缓解,而咱们有时会遇到发生不典型、病况拖延,或许 1 个月,乃至 2 个月都不能缓解的患者,此刻需考虑是否有假性痛风的存在。
3. 降尿酸医治开端的机遇?
近年来各学会发布的痛风医治攻略均提及降尿酸医治开端的机遇,其内容迥然不同。而 2016 年 EULAR 及 2017 年 BSR 攻略均以为关于每一位初诊痛风的患者都应考虑是否开端降尿酸医治,除既往已清晰的每年发生次数、是否存在痛风石作为开端活跃降尿酸医治的根据外,将缓慢肾功能不全、是否服用利尿剂、发病年纪、汗水管及肾脏风险要素等也应一起考虑在内,以使这部分患者尽早开端降尿酸医治,并从中获益。
因而,临床医师在考虑是否开端降尿酸医治时,应愈加全面地问询患者的病史及相关兼并症的查看,不该只是停留在问询痛风发生次数或查看是否有痛风石存在。
4. 急性痛风发生时,是否要停用降尿酸药物?
2012 年 ACR 攻略就现已指出,若患者在服用降尿酸药物进程中,呈现急性痛风发生,可不停用降尿酸药物。2017 年 BSR 攻略更是清晰提出,急性发生期不该停用现已在服用的降尿酸药物。
因而,降尿酸医治应当是接连的,但初始的降尿酸医治仍是推荐在急性痛风缓解后再开端。
5. 降尿酸药物究竟要用多久?
这一问题不只是是痛风患者十分关怀的,许多临床医师心里也有疑问。2016 年 EULAR 攻略指出,关于每一位痛风患者,降尿酸医治应是终身的,应当终身将血尿酸控制在 360μmoL/L 以下。
但降尿酸医治并不单指药物降尿酸,生活方式的改进也是降尿酸医治的一个关键步骤,假如在一段时间的药物降尿酸医治今后,患者仅经过生活方式的改进就可以将血尿酸控制在方针值,则可测验减药乃至停药;不然就应继续用药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使血尿酸继续合格。
6. 降尿酸的方针值究竟是多少?
2016 年 EULAR 攻略即指出降尿酸医治的一般方针值为 360μmoL/L,而关于严峻痛风:如痛风石,缓慢痛风关节炎,痛风频频发生的患者,降尿酸的方针值应为 ≤ 300 μmoL/L,有助于快速溶解堆积的尿酸盐晶体。针对严峻痛风患者,若痛风石及症状消失,应当将他们降尿酸的方针值转化为 360μmoL/L。
2017 年 BSR 攻略则以为初始的降尿酸医治方针为 ≤ 300μmol/L,以防备尿酸盐的堆积及促进已有的尿酸盐晶体溶解。由于尿酸水平越低,晶体铲除的速度越快。若痛风石已彻底溶解,患者症状消失,可将降尿酸医治的方针放宽至 ≤ 360μmol/L,以避免进一步的晶体堆积和或许因尿酸过低带来的不良反应。
故在临床中,评价患者是否归于严峻痛风十分重要,在医治开始成功后及随访进程中,应留意降尿酸医治方针值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Khanna D., Khanna P.P., Fitzgerald J.D., et al. 2012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gout. Part 2: Therapy and antiinflammatory prophylaxis of acute gouty arthritis [J].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 2012, 64(10): 1447-61.
[2] Liu R., Han C., Wu D., et al. Prevalence of hyperuricemia and gout in mainland china from 2000 to 2014: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Biomed Res Int, 2015, 2015(762820.
[3] Richette P., Doherty M., Pascual E., et al. 2016 updated eular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gout [J]. Ann Rheum Dis, 2017, 76(1): 29-42.
[4] Hui M., Carr A., Cameron S., et al.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gout [J]. Rheumatology (Oxford), 2017.
[5] Neogi T., Jansen T.L., Dalbeth N., et al. 2015 gout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 [J]. Arthritis Rheumatol, 2015, 67(10): 255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