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敏华、邓柱峰 通讯员张柏林
每年八月十五中秋夜,南海西部多个村居都会演出一场红红火火的烧番塔盛会。听村里的老人们说,番塔的火烧得旺,预示着日子充足吉利,火升得越高就代表“步步高升、红红火火”。这项连续了数百年前史的民间习俗,不光成功申请了非遗,还登上央视的中秋晚会全球直播,村中的男女老少聚会一同庆祝,留住了传统,留住了乡愁。今晚,咱们就一同约起去看“烧番塔”吧!
热烈:中秋夜南海西部演出烧番塔盛会
最近几天,南海丹灶烧番塔(仙岗)传承人陈建强正繁忙着将收集到的约3000斤禾草和木糠铺开在番塔广场上晾干,为中秋晚烧番塔做最终预备;而在不远处的丹灶劳边社区党委书记刘湛洪正在安排师傅对本年新砌的番塔做最终改进,“昨夜现已试过火,期望改进后更好些,让番塔烧得更旺。”刘湛洪说。
传统番塔是用砖块按圆锥形砌成,塔身高约4米,底部直径约2米,顶部直径约1米,像一个扣放的竹虾笼。底部东西两头各留有1个长约80厘米的方孔,中心部位留1个1米见方的物料增加口。番塔上半部分留有许多小孔,作通风透气。“烧番塔”开端前,先在塔内填满岗草、木糠等焚烧辅助材料。
烧番塔典礼开端后,番塔内柴草被点着,火光从塔身及塔顶处蹿出,还能够往上面撤些粗盐,爆裂后绽宣布许多的小火花,逐渐塔身也变得火红,跟着传承人在塔下翻动柴枝,用扇子向塔口扇风进去,火花就从塔周围的小洞宣布,火花向塔顶会集喷射,构成很高很美的火光,在夜色中十分壮丽,围观的乡民则随飞升的火星子宣布呼吁喝彩之声……
“我上一年在丹灶仙岗第一次看到烧番塔,感觉很震慑,本年计划再带家人一同来看。”来自石家庄的毛小姐告知记者,仙岗村的番塔广场就在荷花池旁,安静如镜的月池,倒映着月色、焰火、火苗,水与月融合,人与月相对,一切都妙趣横生。“我舅舅是拍摄爱好者,这是个特别能出片子的场景。”毛小姐说现已约了舅舅一同到仙岗村围观这场共同的盛会。
习俗:烧番塔还有歌谣
除了丹灶镇,在佛山南海西部和肇庆许多村庄,“烧番塔”都是中秋节保留节目,例如西樵松塘村、罗村上柏村,肇庆高要区白土镇九山管理区等尤为盛行。
南海丹灶烧番塔(仙岗)传承人陈建强回忆说,曾经村里边会砌许多番塔,中秋那天白日,小孩子们都喜爱聚在一同砌番塔,还会家家户户串门讨柴火。一般家庭的番塔都是半米高的,如果是一个村子砌的,也能够砌成3~10米高的番塔,在中秋(八月十五)当晚,村与村就会来一个“烧番塔”的比拼,看哪条村的火光最厉害。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首烧番塔的陈旧歌谣(粤语)。
威水:非遗项目曾上“央视”
中秋节“烧番塔”,不管在丹灶仙岗仍是在西樵松塘,都现已稀有百年前史。关于“烧番塔”的来历,民间传说是留念南宋末年抗元英豪文天祥。而在丹灶仙岗村,村史中记载,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河南固始县陈氏南迁到广东省韶关市南雄珠玑巷,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迁到此地,也从旁边面印证了“烧番塔”的来历。
2010年,“松塘村中秋夜烧番塔”被南海列为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2年,“烧番塔(仙岗村烧番塔)”被南海区列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松塘村和仙岗村的烧番塔均当选佛山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就在上一年9月24日晚,央视全球直播佛山南海烧番塔!
传承:留住传统 留住乡愁
“咱们村是上一年开端康复烧番塔的,本年还特意新建了一个大番塔。”丹灶劳边社区党委书记刘湛洪说,村庄复兴,古村活化,要把传统活动发扬光大。
除了烧番塔,佛山中秋夜还有不少传统项目。例如“舞火龙”,禅城南庄上元村的“中秋舞火龙”活动,至今已举行100多年。将稻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壮小伙子赤膊上阵,挥动的火花带走人们对美好日子的祝愿。“竖中秋(树中秋)”便是家家户户中秋夜都会在门口、花园、天台处竖起纸灯笼,灯笼是佛山传统手工艺,明代起现已开端扎灯笼,瓦檐之上或许天台、树上等高处,满城灯光,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这也是许多70后、80后佛山小伙伴幼年难以忘怀的中秋回忆!还有“吸田螺”,中秋佳节一家人或一群老友围坐一同,吮田螺叹啤酒,团团圆圆,怎一个爽字了得?听说小孩子中秋吃田螺,会明目;另一方面,“螺”字与粤语“罗”字同音,田螺,即“向田罗食”,俗话说“无得食,问田螺(罗)”,中秋夜吃田螺,有丰盈之意,代表五谷丰登。“吃芋头”,佛山人在中秋节还有吃芋头的传统。芋头有大有小,大的叫“芋头乸”,小的叫“芋头仔”,中秋两种芋头一同吃,涵义“仔乸聚会”(母子聚会)。“猪笼饼”,给老一辈送的是月饼,给小孩送的是“猪笼饼”,即一个巴掌大的小猪笼里边,装着一只小猪造型的饼。送给小孩,涵义肥肥美美。
记者手记:烧番塔背面的故事
烧番塔的中秋习俗,在南海中西部,乃至肇庆部分地区都有留存。尤其是在南海丹灶,这一习俗愈加盛行。近年,仙岗村现已全面康复每年中秋烧番塔的传统活动,修建了番塔广场,矗立起两座挺拔的番塔。
说起佛山前史文化名村仙岗,人们会第一时间想到古代名人葛洪。1700多年前,葛洪游历南粤,曾在此地扶危济困。除了道骨仙风的葛洪传说外,仙岗村的前史还夹杂着一段的家国情怀故事。
古时我们为了逃避大军隐居起来,番塔起到了烽火台的效果,一旦一个当地遇险就会烧起番塔,提示周边村落留意。后来就演化成了一种民间活动。”丹灶当地的前史文化学者告知记者。
现在,丹灶镇的村庄复兴连片示范区——有为水道,正是以这一段充溢情怀的前史作为根据,将烧番塔的故事讲得愈加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