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制造业正从数字化向网络化阶段加速迈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正在重塑未来制造业竞争的新格局。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既面临外部经济形势下行、工业企业应对生产艰难的大环境的挑战,也面临广大传统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营建“定制之都”的需求。这其中,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已经成为关键一环。
广州在2018年底出台《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等政策,对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进行了一系列的扶持。但是从现实来看,传统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中的中小微企业的“上云上平台”能力有限,推动较困难,整个社会企业尚未形成踊跃“上云上平台”的浓厚氛围。对此,需要从政府、企业、平台等各层面,突破瓶颈,形成合力,予以制度支持。
首先,“顶层设计,统筹布局”是基础。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对地方城市而言,其长远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是一项综合性、统筹性、常态化、系统性的工作,其营建与发展应该在充分理解中央、省战略思路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来考察。同时,此项工作因规模不同,流程、工艺、技术难度、知识产权密集程度各异,各行业的“上云上平台”难度不同,不可简单化粗放式应对。需要对广州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摸底,对各行业“上云上平台”的需求、难易程度、动力机制等做好研究和顶层规划,设计好具有全周期的推动路径,有步骤地统筹好每一环节、各主体和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力避免“上云上平台”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
其次,“一行一策、有序推动,重点突破、纵横融合”是基本策略。推动广州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要根据行业基础、行业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分步骤制定工业企业的“上云上平台”的策略。比如,在推动的过程中,要强调重点突破,要注重产业链上下游和关联行业的纵横融合:优先推动纵向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即垂直产业链以产品生产服务、原料供应等为中心的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上云上平台”,再推动横向产业链(即:服务于某个领域,多供方间跨界的产业链上的工业企业)整合;优先推动各区重点示范项目和产业园“上云上平台”,再进行跨区同行业整合;要充分发挥政导、市场、行业协会或相关联盟等各方力量;要有重点、有突破,使整个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从单个企业,向整个行业、全产业链、全生态圈拓展。推动“萌芽”到“裂变”,最终“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云”。
建立“与供需相匹配的激励机制”是关键属性。当前,从已经“上云上平台”成功的企业案例来看,虽动力机制各异,但均为基于企业需求出发的服务商、企业等多方协作。因此摸准当前企业“上云上平台”的动力机制和需求点,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建立与供需相匹配的多方激励机制和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市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的关键。
“关口前移,制度先行”是当务之急。当前广州市各行业已有一些“上云上平台”的成功案例,但总体来说,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萌芽”到“裂变”的动力机制还有待健全,少数企业带动整个行业、多方联动、共建共享的“上云上平台”整体环境还有待搭建,各行各业积极“上云上平台”的环境氛围尚未形成。现阶段需要重点关注对“上云上平台”的环境营建而非结果营建,要通过“关口前移”,健全营建资金支持、优惠措施、法律保障、网络基础设施营建、技术研发激励等属性,从制度环境的视角,推动供给侧的精准对接,培育好、服务好有“上云上平台”动力和需求的工业企业、服务商等各方主体发展壮大。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生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