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母质瘤是由毛囊基质细胞引起的皮肤良性肿瘤,发病率低,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部位为头部、颈部、上肢,发生于乳腺十分稀有。印度的 Kapoor 学者等于 2018 年第 3 期的 J Clin Ultrasound 报导了 1 例男性乳腺毛母质瘤,并对该病例的钼靶、超声及病理学特征进行了剖析。
患者男,48 岁,近 3 个月来发现左乳一逐步增大的无痛肿块。查体:左乳内下象限触及一小的、质韧包块,外表皮肤未见反常。乳腺其他部位及腋窝查体未见明晰反常。乳房 X 线拍摄(图 1)发现左乳内下象限一椭圆形的边际明晰的高密度病灶,周边可见晕,无相关的结构变形、皮肤增厚、乳头回缩或腋窝淋巴结肿大。
图 1 侧斜位(A)和头尾位(B)双侧乳腺 X 线拍摄示左乳内下象限一边际明晰、椭圆形、高密度病灶,病灶周围可见晕,无钙化、皮肤增厚、乳头回缩、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腺超声查看发现左乳乳晕旁 6-7 点处皮下一鸿沟明晰的椭圆形低回声实性结节,巨细为 1.0 cm × 0.8 cm,后方可见声影(图 2A),CDFI 示结节周围少数血流散布(图 2B)。依据印象学特征,该结节分为 BI-RADS 4a 级(低度置疑恶性肿瘤)。辨别确诊包含肌纤维母细胞瘤、毛母质瘤和乳腺癌。
图 2. 二维超声(A)和五颜六色多普勒(B)图画示鸿沟明晰的椭圆形低回声实性结节,伴后方声影(箭头),CDFI 示结节周围少数血流信号
细针抽吸细胞学查看发现在钙堆积基质内可见有核鳞状细胞、基底样细胞、影细胞和异物巨细胞,确诊为毛母质瘤。手术切除后安排病理学证实为毛母质瘤。
作者指出,毛母质瘤是由毛囊基质细胞引起的皮肤良性肿瘤,也称钙化上皮瘤,好发部位为头部、颈部和上肢,面部为最好发部位。乳腺毛母质瘤十分稀有,大都病例易被误诊为乳腺肿瘤,病变起源于乳晕周围毛囊,可能为重复皮肤伤口引起炎症反响,终究导致毛发基质过度成长。
临床上,患者表现为不对称的、可触及的、成长缓慢、无痛、质韧肿块,巨细为 0.3 cm~3 cm。肿块外表皮肤可呈现红蓝变色和溃疡。乳腺 X 线拍摄中,毛母质瘤常表现为浅表的局限性肿块,内含粗糙、多形性钙化,无皮肤增厚、乳头回缩或腋窝淋巴结肿大。超声上,毛母质瘤可表现为鸿沟明晰的椭圆形结节,内可见散在高回声灶伴后方声影,CDFI 可见结节周边少数血管。
乳腺毛母质瘤的印象学辨别确诊包含表皮包容囊肿、肌纤维母细胞瘤和导管癌。表皮包容囊肿五颜六色多普勒超声查看无血供,肌纤维母细胞瘤呈分叶状,一般无钙化,而导管癌一般边际不规则,五颜六色多普勒超声可见中等血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