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手术后,继续胸段硬膜外阻滞(TEB)与继续胸椎旁阻滞(PVB)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类术后镇痛战略。有研讨证明,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芬太尼的术后镇痛作用要显着优于一般部分麻醉(LA)或静注阿片类镇痛剂,但现在尚缺少关于胸椎旁阻滞联合芬太尼术后镇痛作用评价的相关研讨。
来自日本的Okajima 教授展开了一项随机对照研讨,进行了超声引导下胸段硬膜外阻滞与胸椎旁阻滞在肺部手术后镇痛作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相关研讨结果宣布在近期 J Anesth 杂志上。
研讨人员归入 2008 年 8 月至 2009 年 10 月间日本西神户医学中心 69 例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患者,年纪规模 18-75 岁,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USG-PVB)组(36 例)和胸段硬膜外阻滞组(33 例)。
两组一切患者术前承受标准化的全麻战略及心电监护,术后 36 h 内都继续承受 0.1%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 0.4 mg/d,挑选术后 1 h、3 h、6 h、12 h、24 h 和第 2 天(POD2)等时刻点作为数据收集点,记载并剖析患者的痛苦分级(VRS)、血压、不良反应、术后 2 天内的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等相关目标。
研讨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术后承受额定镇痛剂的频次和剂量并无差异,VRS 评分附近,在术后厌恶吐逆(PONV)、皮肤瘙痒、整体满意度等相关目标上,两组并无显着差异。但胸段硬膜外阻滞组低血压发病率(7/33)显着高于胸椎旁阻滞组(1/36),别的,胸椎旁阻滞组有 4 例患者导管发作胸椎内移位。
综上,研讨标明,在联用相同剂量罗哌卡因和芬太尼下,与胸段硬膜外阻滞比较,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术后镇痛作用类似,但术后低血压发病率更低,下一步研讨方向为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寻求更合理的药物剂量,以及怎么防止和削减术后并发症。
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操作技巧
图. 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操作技巧。
患者取侧卧位,麻醉医师用一线性 4-10Mhz 超声探头辨认横突(TP)作为进针点,并于水平面和矢状面进行符号。皮肤消毒后,取硬膜穿刺针笔直进针,选用阻力消失法(LOR)承认椎旁空隙(PVS),一起另一名麻醉医师手持灭菌消毒的超声探头,对准穿刺针方位进行引导(图 a 所示)。
针尖穿透肋横突上韧带(SCTL)后,随即注入少数生理盐水,以到达在超声图画上承认的意图(图 b 所示),若生理盐水打针方法不妥,则会呈现图 c 所示的超声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