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患者术后的 5 年生计率只有约 55%,仍有一半左右的患者会呈现部分复发和远处搬运。药物医治作为搬运性结直肠癌的首要医治手法明显延伸了患者的生计,改进了患者的日子质量,也为更多无法手术的肝搬运或肺搬运患者供给了手术彻底治愈的机遇。
开始复发搬运性结直肠癌患者承受最佳支撑医治中位生计时刻约为 4-6 个月,20 世纪 70-80 时代氟尿嘧啶(5-Fu)的运用使患者的中位生计时刻(OS)延伸至 11~12 个月,20 世纪 90 时代今后,跟着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这两种化疗药物的呈现,复发搬运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生计时刻现已到达 20 个月。21 世纪以来,靶向医治药物,如康血管内皮成长因子(VEGF)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和抗表皮成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人鼠嵌合性单抗西妥昔单抗和全人源化单抗帕尼单抗)的临床运用,已使复发搬运性结直肠癌患者的 OS 超越 2 年。
结直肠癌精准医疗之靶向药物
靶向医治药物丰厚和展开了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以化疗为主的归纳医治方式。现在已同意运用于结直肠癌的靶向医治药物,包含以 EGFR 信号传导通路为靶点和以 VEGF 为靶点的两类药物,包含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等。
FDA 同意的结直肠癌靶向药物及分子标志物
EGFR 及其信号通路基因:研讨发现 EGFR 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构成中具有重要效果,70% 以上的结直肠癌患者存在 EGFR 过表达。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与 EGFR 有较强的亲和力,搅扰肿瘤成长、侵袭和搬运以及细胞修正和血管生成。现在该药已同意运用于复发搬运性结直肠癌的医治,并成功寻找到 KRAS 基因状况可以作为其效果猜测目标,辅导临床用药。
对 EGFR 单抗或许具有效果猜测效果的分子目标
NCCN 攻略以及我国卫生部颁布的《结直肠癌医治标准(2010 版)》引荐:运用西妥昔单抗医治前应惯例检测 KRAS 基因状况,单一 KRAS 基因检测可除掉约 40% 对该药无效的 KRAS 基因突变的患者。KRAS 基因检测费在 1 000 元以内,而靶向药物的花费挨近 10 万。但是,在许多医院还没展开此项基因测定,假如仅凭患者经济状况作决议,或许终究会导致过度医治或无效医治,耽搁患者名贵的医治机遇。
除了 KRAS 基因,联合检测患者 EGFR 信号传导通路下流的其他基因,包含 BRAF、NRAS、PI3KCA 等基因突变关于进一步提高抗 EGFR 单抗效果也有必定的猜测效果。
结直肠癌精准医疗之化疗药物
现在传统的抗细胞毒药物仍然是结直肠癌全身医治的首要挑选,取得最大效果的一起需求尽量防止不良医治反响的发作是肿瘤药物医治的抱负方式。
有一句十分闻名的话是这样说的「全部抛开剂量谈毒性的行为都是耍流氓」。关于以毒为药的化疗药物,毒和药在剂量上,那可谓是一线之隔。在没有基因检测的时分,用量可谓是穿衣服的均码号,做出产的流水线,照方抓药不看人。这样的化疗医治计划,也难怪癌症患者闻之色变。
结直肠癌化疗药物及分子标志物
药物
分子标志物
氟尿嘧啶
TS、DPD、TP、MSI、MTHFR
伊立替康
UGT、MSI、ABCB1、UGT1A1、TOPO1
奥沙利铂
ERCC1、GSTP1、XPD、转运基因
于 1996 年被 FDA 同意上市,运用于晚期结直肠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伊立替康,就是这么一种让人头痛的药物。伊立替康,是一种 DNA 拓扑异构酶 I 的抑制剂,它及它在人体内经转化的活性方式 SN-38 会与拓扑异构酶 I 构成复合物,终究导致 DNA 损害而形成细胞逝世。关于部分患者,其毒副效果十分之大,可引起致死性的严峻腹泻。
研讨发现 UGT1A1 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副效果有清晰相关性,经过检测这个基因可以下降临床盲目运用伊立替康发作毒副效果的危险(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削减)。之后跟着进一步的研讨,不同基因型与伊立替康运用剂量调整的联系也被清晰。FDA 总算在同意上市逾 10 年今后在药物阐明中添加了用药前需求先检测 UGT1A1 相关位点的要求。
关于化疗用药而言,毒与药之间的边界那是相当之窄,这条线不应该仅仅医师的经历,而应该是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下尽或许找到断定的根据。有基因检测辅佐拟定的计划,或许能让本已面临严酷病况的患者,可以有多一点的勇气面临难以防止的毒副效果,安心合作医治。
微卫星不稳定性在结直肠癌个体化医治中的含义
微卫星(Microsatellite)是遍及于人类基因组中的短串联重复序列。与正常安排比较,肿瘤安排的微卫星由于重复单位的刺进或缺失而导致微卫星长度的改动,就叫做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很多研讨标明,MSI 是由错配修正(MMR)基因发作缺点引起的,与肿瘤的发作密切相关。
据文献报导,大约 15% 的结直肠癌中存在 MSI 现象,与无 MSI 特征的结直肠癌比较,其发病机制、预后和对药物的敏感性均不同。
EpCAM: 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MMR: DNA mismatch rep air; APC: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
2015 年中国结直肠癌医治标准中提出:II 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辅佐化疗:主张有条件者检测安排标本 MMR 或 MSI(微卫星不稳定性),如为 dMMR(错配修正缺点) 或 MSI-H(微卫星不稳定),不引荐氟尿嘧啶类药物的单药辅佐化疗。2016 年 NCCN 攻略也提出:一切 II 期结直肠癌患者都应该进行 MMR 或 MSI 检测,由于 MSI-H 的 II 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好,而且不能从 5-FU 辅佐化疗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