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在晚年人群中多见,据估计年发病人数挨近 140 万。对大部分人来说,保存医治后即可治好,但也有少部分患者会因骨折继续发展而呈现神经症状。这类患者往往都兼并有后壁骨折,后壁骨折块简单闯入椎管内形成神经压榨症状。
现在临床上对胸腰椎骨折已经有使用较为广泛的 AO 分型,但现在仍不能彻底处理晚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紧缩性骨折的分型问题。晚年和年青患者在骨质强度上的差异决议了两者骨折时形状体现彻底不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椎体稳定性很难经过一个量化目标去评价。
椎体后壁破损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不少见,有学者将此作为椎体骨折不稳定的一个提示,但没有得到临床数据的证明。日本学者 Tetsuo 近期在 the spine journal 上宣布的一篇文章能够给咱们这方面一些启示。
作者随访调查了 36 例骨质疏松性骨折保存医治后临床症状加剧,呈现神经压榨的患者人群。最终目标是评价椎体后侧壁破损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稳定性的影响。
36 例患者行 CT 脊髓造影检测。其间后壁单纯骨折(在 CT 横断位片上仅有一个骨折块,即椎管双侧有单条骨折线,图 1 左)病例 19 例,后壁杂乱骨折(在 CT 横断位上有多个骨折块,椎管内双侧可见 3 条及以上骨折线,图 1 右)病例 17 例。
图 1 左,单纯后壁骨折,在椎管内双侧各仅有一条骨折线;右,杂乱骨折,椎管内双侧有 3 条以上的骨折线
脊柱稳定性判别目标:卧位和半座位 CT 脊髓造影后骨折椎体在椎管内骨折块占位份额(OBFr)、椎体后方高度份额(PVBHr)、硬膜囊压榨份额(DCr)改变值。
OBFr:椎管内骨折块占位份额,D/E*100%(D,E 目标见图 2),改变值为卧位和半座位份额差值。
PVBHr:椎体后方高度份额,2*H/(F+G)(H,F,G 目标见图 2),改变值为卧位和半座位份额差值。
DCr:硬膜囊压榨份额,1~2*C/(A+B)(A,B,C 目标见图 2),改变值为卧位和半座位份额差值。
图 2 图中各个字母所表明意义:A 骨折节段上一椎体的硬膜直径;B 骨折节段下一椎体的硬膜直径;C 骨折节段椎体对应的硬膜直径;D 骨折节段的椎体高度;E 骨折节段椎管直径;F 骨折节段上一椎体高度;G 骨折节段下一椎体高度
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PVBHr、OBFr、DCr 等数值不管在单纯仍是杂乱椎体后壁骨折中,从卧位到站立位均存在改变(图 3,图 4)。但在杂乱椎体后壁骨折的病例中改变值均要大于单纯椎体后壁骨折的病例,这一成果提示对椎体后壁骨折,特别是杂乱后壁骨折的病例,其脊柱力学不稳定,在临床中需求警觉这类患者疾病发展,展开活跃的医治干涉。
图 3 单纯脊柱后壁骨折患者,82 岁女人,T12 椎体,CT 脊髓造影提示椎管内占位从卧位(A,B)到半座位(C,D)仅有轻度改变
图 4 杂乱脊柱后壁骨折患者,73 岁女人,T12 椎体骨折,CT 脊髓造影提示椎管内占位从卧位(A,B)到半座位(C,D)改变显着
[译者注]:这必定论自身是能够预期的,也是能够外推的。对脊柱自身而言,失掉完好的力学结构支撑,身体的纵向负荷自身就能够形成骨折块的移位。这也是为什么咱们要求脊柱骨折的患者需求卧床,下床行走时需求佩带胸腰段支具。
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个提示是:对脊柱骨折的患者,特别是后侧壁骨折的,需求更多的警觉。这类病例在骨折后更简单呈现后侧壁的移位,在 X 片上移位不显着的骨折不意味着安全,由于咱们拍片是躺着拍的,而当施加必定外力后,这类骨折块简单呈现移位。
延伸阅览
关于脊柱支具 这些你该知道
腰背肌训练 这 5 组办法你值得具有(视频)
更多精彩内容请重视:骨科时刻(号 dxy_orthop_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