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嫦娥和玉兔的故事,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宇宙寄予了美好和诗意的想象,但是真正迈出走向宇宙的第一步,却已经来到了20世纪。
在广州高新区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高科技产业化高峰会议上,广州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神舟一号是中国载人航天的第一步,来之不易,”回忆起神舟一号的往事种种,这位86岁高龄的“神舟之父”眼底里都是挡不住的光芒,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1992年,党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随后载人飞船立项,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被任命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一片庄稼地上建起了航天城的大楼,并搭配了全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先进实验设施。“好几年时间我们的精力都投入在营建地面试验设施,进行充分试验,才保障了我们航天员的安全和最终的成功发射。”
然而,航天城才刚建好,飞船预计发射的时间也临近了。当时,国家对中国载人航天计划提出了“争八保九”要求,即争取在1998年、保证在1999年,进行神舟一号的发射。在紧迫的时间面前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研究团队决定‘有所为有所不为’,直接将地面实验的产品改装成用于发射的第一艘实验飞船。
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且飞船着陆处离预定地点只有10公里,那一天也成为了戚发轫人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我对神舟一号的感情甚至比神舟五号都深,”戚发轫深情地说:“发射神舟五号的时候,很多人问我们怎么不紧张?我说我们真正紧张的时候是神舟一号的发射,因为确实有回不来的风险。而神舟五号我们做了已经充分的地面实验,又做了4次的无人实验,已经胸有成竹。”
戚发轫回忆道,由于着陆场条件比较艰苦,研究人员一直不让戚发轫亲自前去查看,一直是他心中的遗憾。直到多年后神舟十号发射时,着陆场的条件大为改善,戚发轫才第一次亲自去了着陆现场,“我们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找到了神州一号的着落地点,那时我觉得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从1992年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花了7年的时间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花了11年的时间把神舟五号送上太空。戚发轫认为这背后离不开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努力,“中国航天载人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在国家有特殊需要的时候,就是需要你有奉献精神地站出来。”
他也非常看好广东在航天技术的发展。“广东是一个很开放的地方,尤其是很多民营企业占了很大的比例,非常具有活力。”戚发轫认为,广东是最早利用航天技术和航天资源的地方,应该维持这个优势,让更多民营企业进入到航天领域。“通讯、遥感、导航都是非常大的产业,占整个世界航天经济百分之七八十的规模,广东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缪璟 何瑞琪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缪璟 何瑞琪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罗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