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入外固定针、钢丝环扎以及放置螺钉等股骨手术操作过程中都有或许损害股动脉,然后导致动脉出血、阻塞、假性动脉瘤以及动静脉瘘等并发症。多项报导曾对股骨内侧合适置钉的安全区进行了探究,但目前为止尚无研讨对股动脉走行与股骨手术安全区联系进行探究。
针对这一状况,悉尼大学的 Rajpal 使用 CTA(动脉 CT 造影)对股动脉与股主干内侧的联系进行了相关研讨,其研讨成果宣布在 Injury 杂志。
该研讨对 22 例曾进行双下肢 CTA 和 X 线片查看的病例进行回忆剖析。股骨髁上连线作为股骨矢状面的参阅规范,股骨长度为大转子至内收肌结节连线。对股动脉在股骨矢状面上与股骨上、中、下交汇点别离定位,中交汇点是指在矢状位上股动脉与股骨前后皮质间隔持平。将上和下交汇点间的区域界说为危险区。下交汇点以远的区域因为动脉坐落股主干之后,界说为安全区。然后对取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剖析。
图 1 右图为左边股骨平片,黄色横线对应左图中 CT 断层平面。左图为股动脉在矢状面上与股骨的上、中、下交汇点。由 i 至 iii 代表安全区,iii 以远区域为安全区。i:股动脉与股主干在矢状面上的上交汇点;ii:股动脉与股骨在矢状面上的中交汇点;iii:股动脉与股主干在矢状面上的下交汇点;iv:股骨髁上轴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 7.7°
图 2 i:左边股骨平片,两条黄线别离对应图 ii 和 iii 矢状位扫描平面;ii:竖线代表股骨走行方向,四条横线与图 1 相对应。该图体现了股骨与股动脉的方位联系;iii:由该图可知股骨在股动脉深处
成果共纳入了 41 个下肢,16 例男性和 6 例女人,平均年龄为 69.5 岁(51~89 岁)。上交汇点至内收肌结节的间隔为 239.6±39.8 mm ( 15~348 mm),中交汇点至内收肌结节间隔为 208.3±40.2 mm (105~294 mm),下交汇点至内收肌结节间隔 172.5±40.9 mm (70~258 mm)。
经过上述数据可知危险区规模为 67.1 ±18.1 mm。安全区为下交汇点至内收肌结节间的 172.5±40.9 mm。股动脉在上交汇点至股主干的间隔为 26.7± 7.2 mm (14.1~46.5 mm),股动脉鄙人交汇点至股主干的间隔为 23.0± 6.3 mm (9.5~40.4 mm)。
图 3 黄色横线别离表明股动脉与股骨中下交汇点的方位。α 蓝线表明收肌结节与中交汇点间的间隔,2α 代表收肌结节与大转子间的间隔,其比值为 1:2.00 ±0.39,p = 0.000;赤色 β 代表股骨髁间宽度,2β 代表安全区的规模长度,其比值为 1:2.05 ±0.46,p = 0.038
股骨髁上间隔与下交汇点至内收肌结节间隔存在相关性,其比值为 1:2.05±0.46(0.89~3.17)。中交汇点至内收肌结节间隔与大转子至内收肌结节间隔的比值为 1:2.00±0.39(1.37~3.48)。一切病例的左右侧下肢间数据无统计学差异。
综上,研讨人员主张在进行股骨钻孔时应尽量选则间隔收肌结节 172.5±40.9 mm 规模内的区域。关于详细病例可根据其规范正侧位片丈量股骨髁上间隔,该间隔数值的两倍即为安全区域的大体规模。大转子至收肌结节间隔的 1/2 即为收肌结节至危险区中点的间隔。
股动脉在危险区上下交汇点距股主干的间隔别离为 19.28 ±3.44 mm 和 27.81±5.21 mm,因此在危险区钻孔的容错空间较小,不得已在此区操作时应慎重细心。
「Bol19 注」:考虑到国人体型较小,该文章的间隔丈量值有用价值不大。临床上潜在有用部分为:股骨髁上间隔 2 倍作为安全区间隔,大转子至收肌结节间隔的 1/2 作为危险区中点至收肌结节间隔。
延伸阅览
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安全区未必真的安全
安全区前倾角为 10°~25°可削减全髋关节置换关节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