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临床上针对肝酶升高有 2 种检测战略,一种为广泛筛查,即非针对性检测,其长处为方便快捷、查看完全,但假阳性率偏高;另一种为针对性检测,即先检测常见病,扫除常见病后再检测罕见病,其长处为假阳性率低,但耗时长、就诊次数更多。
现在比较 2 种检测战略优劣性的数据尚缺乏,美国密歇根大学的 Tapper 博士等比较了 2 种检测战略的临床与经济效益,其成果发表于近期的 Journal of hepatology 杂志上。
研讨者使用概率决策剖析微观模仿模型来模仿了 10000 例肝酶升高(ALT>40 U/L,ALP 和胆红素正常)的成人行列,比较 2 种检测战略,非针对性检测战略在一次就诊完毕后若有阳性成果则可取得确诊,若无阳性成果则判定为确诊不明,而针对性检测战略则一向随访至取得阳性成果停止或判别为需行肝活检停止,需行肝活检者,判定为确诊不明。
研讨成果显现,针对性战略的花费稍高于非针对性战略,两者的确诊率别离为 53% 和 54%。此外,针对性战略需求更多的就诊次数,每得到一个确诊所需的查看次数也更多(1.61:1.35)。因而,鉴于非针对性战略用更少的花费即可得出更多的确诊,因而,非针对性战略的经济-效益比更高。但针对性战略的假阳性率更低且需求行肝活检的数量更少。
此外,研讨者使用敏感性剖析比较了两种战略在将疾病患病率如酒精性脂肪肝(ALD)、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药物性肝损害(DILI)作为变量时的效益,成果显现,将 ALD、NAFLD 的患病率或检测前概率作为变量时, 若其患病率别离高于 51.1% 和 53.0% 时,针对性战略的经济-效益比更高,将 DILI 的患病率作为变量时,若 DILI 患病率>13%,也是针对性战略的经济-效益比更高。
在转诊中心,当已完结针对病毒性肝炎、ALD 和 NAFLD 的检测时,也是针对性战略的经济-效益比更高。
综上,在已知肝病的检测前概率的状况下,针对性检测明显更有优势,既可削减假阳性率的危险,一起又可下降费用。现在需要进一步研讨来促进针对性检测战略在电子体系中的量化,并将其推行至其他以非针对性检测战略为主的临床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