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病一般为自限性感染性疾病,常累及儿童和青少年,多为远端上肢被猫抓伤或咬伤引起良性区域性淋巴结炎。开始的伤口导致汉氏巴尔通体感染然后引发淋巴结肿大,大多数常见于肘部肱骨内上踝内侧。 因为临床可触及肿物,常被考虑为肉瘤、淋巴瘤或恶性疾病,因而常引荐进行印象学查看。
来自美国的 Melville 等对猫抓病的超声特征进行了剖析,文章宣布在新近一期的 J Ultrasound Med 杂志上。
作者检索了自 2000 年至 2013 年间本院的印象信息系统,共发现 21 例发生在肘部内侧肿物的超声病例,其间 16 例经穿刺活检证明为非猫抓病,5 例确诊为猫抓病病例。前者中,终究确诊包含神经鞘瘤、肉瘤、结节病、反响性增生性淋巴结、纤维瘤等。5 例猫抓病患者中,女人 3 例,男性 2 例,均匀年龄 20 岁。发生于右侧肘部者 3 例,左边肘部 2 例。一切猫抓病病例中,确诊规范包含临床症状、猫抓病史、淋巴结肿大并自行衰退,其间 2 例汉氏巴尔通体阳性,2 例穿刺活检证明。
作者发现,5 例猫抓病肘部内侧肿物巨细均匀约 2.5 cm(1.9-3.6 cm),其外形呈椭圆形(3 例)和分叶状(2 例),均坐落皮下。其间,4 例体现为以低回声为主,1 例体现为等回声,3 例肿块内可见高回声淋巴门,2 例肿块周边可见混合回声散布(图 1-图 3)。五颜六色多普勒超声查看显现,3 例体现为内部血流信号散布。与非猫抓病所造成的的肘部肿物比较,猫抓病所造成的的肿物更常体现为外形的不规矩、高回声淋巴门和周边部的混合回声(图 4 和图 5)。
作者指出,汉氏巴尔通体感染导致的猫抓病一般体现为部分的淋巴结肿大,且伴有痛苦,但其临床体现和体征并无特异性。猫抓病的终究确诊多依据 PCR 或血清学测验,病原体培育难度大,病理学查看一般也无特异性体现,病变后期可呈现伴中心性坏死的肉芽肿。
猫抓病的临床确诊一般依据淋巴结肿大、猫触摸史、患病部位等症状体征做出。近 75% 的患者颈部或上肢可见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于肘部肱骨内上踝区,并大部分在 3 个月内衰退。猫抓病所造成的淋巴结的 MRI 体现曾有报导,但其超声特征并无彻底评价。
作者经过剖析比较猫抓病和其他病因引起的肘部内侧肿物的声像图特征,以为前者所造成的淋巴结肿大其外形更为不规矩,内部可见高回声淋巴门,这两点具有相对特异性。肿大淋巴结化脓坏死导致周边液体集合可能是导致其外形不规矩的原因,与 MRI 体现相符(图 2 和图 3)。肿大淋巴结内的高回声淋巴门也是猫抓病的重要体现,其他病因所造成的的肘部肱骨内上踝肿物(乃至包含反响性增生的淋巴结)并未有此声像图征象。
作者依据研讨定论提示,猫抓病所造成的肘部内侧皮下肿物的声像图具有部分相对特异性体现,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其病史,可更大程度上防止不必要的穿刺或手术操作。
图 1. 一 11 岁女人猫抓病 患者肘部内侧皮下肿物:二维超声(A)和五颜六色多普勒超声(B)长轴切面显现一低回声肿物(箭头),外形呈不规矩分叶状(箭头),肿块中央处可见高回声淋巴门(曲折箭头),CDFI 示淋巴门内血流散布增多;U:尺神经
图 2. 一 14 岁女人猫抓病患者肘部内侧皮下肿物:二维超声(A)显现一低回声分叶肿物(曲折箭头),其周围可见呈混合回声的流动性液体集合(箭头);T1 加权像(B)、T2 加权像(C)、T1 压脂像(D)显现肘部内侧的软组织肿物(曲折箭头)及其周围环形增强的液体集合
图 3. 一 28 岁男性猫抓病患者肘部内侧皮下肿物:二维超声(A)显现一椭圆形不规矩低回声肿块(箭头),其内可见高回声淋巴门(箭头处),周边可见混合回声的液体集合(曲折箭头);T1 加权像(B)、T2 加权像(C)、T1 压脂像(D)显现肘部内侧的软组织肿物(箭头)及周边环形增强的液体集合(曲折箭头)
图 4. 一 34 岁男性患者活检证明的反响性增生淋巴结:二维声像图(A)显现一低回声肿物(箭头),其内血流信号增多,散布凌乱(未显现);T1 加权像(B)、T2 加权像(C)、T1 压脂像(D)显现肘部内侧的软组织肿物(箭头)
图 5. 一 54 岁男性患者肘部肿物经穿刺证明的肉瘤样病变:二维超声(A)和五颜六色多普勒超声(B)显现一规矩椭圆形低回声肿物(箭头),其内血流信号增多,散布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