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施行心肺复苏术的条件,即构成血液循环的 4 项底子条件。指出心源性心搏骤停是心肺复苏的最佳习惯证,以及哪些状况不合适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一项专门针对心脏停搏(cardiac arrest,CA)患者的医疗举动,是人类使用本身的解剖学结构特征进行自救的壮举。心肺复苏的意图是首要为患者从头树立被迫的有氧血液循环,以保证其重要脏器的供血,然后促进并等待患者康复自主血液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然后抢救患者的生命。
有必要指出,并不是一切的 CA 患者都合适心肺复苏医治。可是,现在的现状是心肺复苏术的乱用状况十分广泛。许多不合适心肺复苏的患者接受了心肺复苏,但他们不能从心肺复苏中取得任何优点。有时尽管复苏暂时有用,患者暂时康复了心搏及呼吸,但在很短的时刻内仍是没能逃脱逝世的命运。成果即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时刻,又增加了患者的苦楚,一起还使其丢失庄严。因而急救者应该知道心肺复苏术的原理,哪些患者合适心肺复苏,以防止对患者构成不适和危害。
施行心肺复苏的先决条件——血液循环是怎样运转的
生命仰赖于继续运转的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则仰赖于继续的心脏搏动。心搏给血液循环供给了动力,以活动的血液为传送带,将氧气和营养物质送达各个脏器,一起把代谢废物输送到排泄器官。可是,血液循环的运转并不能只是依托心脏搏动这一项要素,它由 4 个体系的功用一起参加构成的,这 4 个体系任何一个呈现毛病,都会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危及生命。
1. 血液循环的指令体系——中枢神经
中枢神经体系是血液循环的总指挥。坐落脑干的心搏中枢发定心搏激动,下传至心脏的起搏体系,然后使心脏搏动。一起中枢神经还发放血管严峻度调理指令,使血管的张力及舒缩习惯人的生理需求。假如中枢神经体系体系严峻受损(如脑干出血或颅脑危害等),不能正常发放指令,此刻患者的心脏再好也无法搏动。
2. 血液循环的动力体系——心脏
坐落窦房结的心脏的起搏体系,在心搏中枢的指挥下通常以 60~80 次/min 的频率不断发放电激动,跟着激动的每次下传构成每次心搏。心搏的进程由以下两个体系的活动顺次打开:
①触发体系:由电活动主导,像轿车的焚烧开关相同发起。窦房结宣布的电激动在下传时导致心肌细胞膜内的离子活动,首要除极,然后复极。除极——当电激动抵达处在极化状况(也称为静息状况)的心肌细胞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俄然敞开,高浓度的离子从细胞内溢出,完结除极,除极时心脏缩短。接下来就是复极——机体的钾-钠-ATP 酶发动做功,把溢出的离子运回它们原有的当地,康复心肌细胞的极化状况。
②机械缩短体系:在触发体系的效果下,心肌的缩短体系发动,经过电-机械耦联,在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的参加下,使心肌纤维的张力及长短发作变化,发作缩短效果,在整体心肌细胞一起缩短及舒张的「合胞体」效果下,一致有规则地继续发挥泵血效果,让血液循环取得连绵不断的动力。
心肺复苏是针对上述 2 个体系的,其间电击除颤是针对心脏的触发体系,消除凌乱的电活动,让窦房结从头主导触发;而心脏按压是替代心脏的机械缩短体系的,让心脏继续泵血。
需求指出的是:除极的条件是心肌细胞膜表里的离子浓度差,因而除极底子不需求耗费能量。而完结复极是需求耗费能量(ATP)的,假如心脏停搏时刻过长,心脏的能量必然极度匮乏,故心肌细胞无法复极,当然就无法进行下一次除极,心脏也就无法康复搏动了。
临床上咱们在院前心肺复苏时经常看到这种状况:到现场时,起先患者的心电图是直线,经过心肺复苏,不少患者呈现了心电活动(电机械别离、低振幅及低频率室颤等),但仅此而已。不管抢救者怎么尽力,患者就是没有心肌的机械缩短。有时经过心脏按压和使用肾上腺素等办法后,患者呈现了室颤,可是一经除颤,患者的心电图又回到直线状况。这些状况层出不穷,为什么?
因为心搏的触发体系(电活动)耗能及需求的能量较少,所以经过抢救相对简单康复。而机械缩短体系的作业则需求较多能量物质(substrate),因而康复起来十分不易,特别是心搏中止继续时刻过长,患者的心肌将失掉机械缩短的才能,此刻复苏成功的或许就十分迷茫了。
因而,CPR 越早越好,晚了患者的心脏就因能量物质的耗竭,而丢失康复主动心搏的才能了。除颤也是相同,除颤除的是心脏的悉数电活动,但假如患者的心搏中止时刻过长,其心肌现已没有起搏或机械缩短才能,任你电击多少次都是徒然。因而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要素是尽或许早的施行 CPR,一起尽或许早的施行电击除颤,就是这个道理。
3. 血液循环的包容体系——血管网
血液循环的重要条件是有必要在一个密闭的管道体系中方能进行,这个体系就是遍及全身的血管网。能够说人是由血管组成的,咱们的全身鳞次栉比的遍及血管,人体没有血管的当地仅限于牙釉质和头发。假如把一切的血管联成一条,其长度可达 9 万 6 千公里之多,能盘绕地球 2 周。大血管的完整性对血液循环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大血管的完整性遭到损坏,如严峻外伤和主动脉夹层,血液循环必然遭到严峻影响。
4. 血液循环的传送介质——血液
血液循环运转的液体是血液,血液作为的载体,像传送带相同把各种营养物质送达需求的当地。假如没有满足的血液,各种物质的传送必然无法完结。
综上所述,咱们能够看到,心脏只是是构成血液循环的 4 项内容之一。而心肺复苏只是是针对动力体系——心脏这一环节的。假如构故意搏骤停的首恶出在其他环节而不是心脏,急救者不管怎样心肺复苏都杯水车薪,做得再好也没用。
心肺复苏的最佳习惯证——心源性心搏骤停
由突发的严峻心电紊乱导致的心搏骤停(如无脉室速或室颤等)是施行心肺复苏的最佳习惯证。大都状况下,这类患者的心电紊乱来自于心脏的急性缺血构成的部分心肌代谢紊乱,最常见的疾病就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其他状况还有触电导致的室颤。此外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离子通道功用障碍)发作的恶性心律失常也在此列。
上述心搏骤停都归于心源性心搏骤停,也称为心律失常性心搏骤停(arrhythmic arrest)。其特点是大大都患者是原发性心搏骤停,其心脏和全身并没有丧命的严峻的病变或危害。正如 Claude Beck 大夫[1]指出的:许多状况下患者的心脏「好得底子不至于死(have hearts too good to die)」,说的就是这种状况。
最重要的是患者呈现的恶性心律失常尽管十分阴险,乃至能够丧命,但它有时是可逆的,是一时的,发病后假如急救者能供给及时正确的心肺复苏,患者彻底有期望生还,并且许多患者能够不留任何后遗症。所以这类心搏骤停患者是能从心肺复苏中真实获益的人。惋惜的是,临床上有许多这类患者因为没有得到及时规范的心肺复苏而丢失了名贵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
应激状况下发作的心搏骤停也是心肺复苏的习惯证。应激是机体在严峻应激源的影响下做出的习惯性反响。尽管是习惯性反响,但成果或许拔苗助长。
应激源是引起应激反响的各种要素,包含化学要素(各种严峻的中毒、脓毒症、心肌按捺因子等)、物理要素(低温等)、自主神经要素(如交感风暴、交感及迷走神经机能亢进等)、机械要素(如心脏震击综合征、颅脑危害等)、代谢要素(如缺氧、低血糖、高血钾等电解质紊乱),以及中枢神经体系的急性疾病、剧烈运动时都能够成为心搏骤停的应激源。
这类心搏骤停多归于继发性,依照预后能够把患者分为两类,一类是病情严峻,不可逆转,另一类是一过性的冲击,假如能扛住这个严峻的冲击,并经过心肺复苏树立血液循环,找到并消除其导致心搏骤停的原因,一起敏捷纠正恶性心律失常,部分患者能够康复。
心肺复苏的非习惯证
美国医生兼学者阿图(Atul Gawande)指出:「抢救不回来的抢救是一种危害。」心肺复苏特别如此,许多患者是不能从心肺复苏中获益的,反过来复苏只能带来危害。这些状况就归于心肺复苏的非习惯证,分述如下:
1. 终晚期疾病
逝世是人生的结尾,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终晚期疾病是指患者所患疾病已使其抵达这个结尾,他的生命之路现已到了止境。如晚期癌症、长时刻卧床的各种严峻缓慢疾病等。这类患者全身脏器大都严峻衰竭,因而现已回天乏术,无法抢救,有时既使暂时复苏抢救成功,也至多只能将患者的生命延伸数小时或数日。
为此,多年前世界各国就打开了对终晚期患者是否施行 CPR 等保持生命医治的评论。西方大都国家发起这类患者提早签署不再心肺复苏(do not resuscitation , DNR)文件[2]。美国纽约州早在 1987 年即已拟定《美国不施行心肺复苏术法》,到现在为比 DNR 的使用率在美国是最高的,大部分 ICU 的终晚期疾病患者在逝世前都已签署了 DNR[3-4]。因而对这类患者不宜施行心肺复苏。
2. 伤口导致的心搏骤停
伤口是外部暴力原因导致的机体机械性危害,它导致的逝世位居儿童和青壮年逝世的第 1 位[5]。伤口患者一旦呈现心搏骤停,阐明伤口十分严峻。多见于严峻的颅脑危害(指令体系严峻危害)、重要脏器如心脏危害(动力体系损坏)、大血管危害(包容体系危害)及严峻失血(传送介质缺失)。故这些问题都不是施行心肺复苏能够处理的,一旦发作心搏骤停,患者的预后很差。
文献报导,伤口性心脏停搏是影响 CPR 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要素,这类患者的 CPR 出院后存活率显着低于非伤口性心脏停搏。[6]。绝大部分院外伤口性心搏骤停患者都死于发病现场。极少量患者假如能够得到及时有用的手术医治及止血,或许还有生计期望,故对严峻伤口患者,有条件时应分秒必争,赶快送患者去医院,纠正了导致心搏骤停的可逆原因(如低血容量、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等)后,部分患者能够存活。
2003 年美国急救医效果劳医生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MS Physicians,NAEMSP)和美国外科医生协会伤口委员会(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Committee on Trauma,ACS-COT)宣布了「伤口性呼吸心跳骤停:院前急救不予复苏或中止复苏攻略」的联合声明,并将其归入美国伤口急救体系点评规范[7]。依据上述规范,对成年伤口性心搏骤停患者,契合下述状况者不予复苏或中止复苏:
①院前急救人员抵达现场时,对任何钝性伤口,无呼吸及脉息,无心电活动的患者能够不复苏。
②对穿透伤患者,发现无呼吸、无脉息时,应敏捷评价有无其他生命痕迹,如瞳孔反射、自主运动、或心电图状况。如有以上任何生命痕迹,应当即进行复苏并送往就近医院急诊部或伤口中心;如无上述任何生命痕迹,可不予复苏。
③与生命显着不相称的穿透性或钝性危害,如头或身体离断者不复苏。
④穿透伤或钝性伤患者有脉息消失时刻过长的体现(如青黑色、尸僵、腐解),应不予复苏。
⑤危害机制与临床状况不相称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提示有非伤口性原因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应施行规范的心肺复苏。
⑥对院前急救人员目睹的伤口性心搏骤停,经过 15 分钟的 CPR 仍抢救不成功的患者,应中止复苏。
⑦现场确诊的呼吸心跳骤停伤口患者,抵达急诊部或伤口中心的时刻超越 15 分钟,应视为无法抢救,应中止复苏。
2016 心肺复苏我国专家一致》指出:伤口性心搏骤停在以下状况下能够抛弃复苏:在开始的 15 min 内已无生命痕迹;严峻伤口无法存活(如断颅、心脏贯穿伤、脑安排丢失)。院前急救的时刻与严峻伤口和 TCA 的预后呈负相关,故快速转运至关重要[8]。
注:伤口导致揉捏综合征患者发作的心搏骤停不在此例。这是因为该心搏骤停是许多肌肉安排损坏,细胞内血钾许多溢出构成的高血钾导致心搏骤停。对这类患者应施行继续复苏,一起采纳降血钾办法(如给予葡萄糖+胰岛素、钙剂、碳酸氢钠、透析等),或许患者还有一线生机。
3. 失血导致的心搏骤停
在伤口性心搏骤停中,失血占 48%[9]。失血导致心搏骤停的机理是因为患者的循环血量现已严峻不足,其冠脉供血也严峻不足,故心搏因缺少氧气及能量供给而中止。
失血患者一旦发作心搏中止,阐明其失血量现已抵达丧命的程度,此刻的最佳医治办法是选用危害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即手术止血(康复血液循环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输血(弥补血液循环的传送介质),而这两项内容在院前都无法完成,在现场施行心肺复苏是无的放矢,怎么或许发作效果呢?关于严峻伤口及失血导致的心搏骤停患者,院前逗留的时刻越短存活率越高[10],故应分秒必争,当即送患者去医院。
4. 中枢性疾病导致的心搏骤停
中枢性心搏骤停的呈现阐明血液循环的指令体系发作了严峻病变,如脑干出血、严峻的颅脑危害等。而心肺复苏是针对心脏的,尽管有时发动了有用的被迫血液循环,但这只是是暂时的。因为首要病变在脑而不在心脏,故这种血液循环是保持不住的,患者的预后很差。大都状况下中枢性心搏骤停不是心肺复苏的习惯证。可是少量状况下患者归于中枢的应激原因发作心搏骤停,此刻施行心肺复苏保持血液循环,待患者习惯了应激要素后其心脏或许复搏,并或许有生还期望。
5. 患者事前具有有不期望复苏声明
患者事前具有不期望复苏的阐明或指令,即 Do Not Attempt Resuscitation(DNAR)order,这个指令由执业医生或当地指定的管理部门出具,并具有有用的签名和日期方能收效。经过这种方法,削减无效复苏的数量[11]。
参考文献
1. Peter A. Meaney, Bentley J. Bobrow, Mary E. Mancini, Jim Christenson, Allan R. de Caen, Farhan Bhanji, Benjamin S. Abella, Monica E. Kleinman, Dana P. Edelson, Robert A. Berg, Tom P. Aufderheide, Venu Menon and Marion Leary. CPR Quality: Improving Cardiac Resuscitation Outcom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Hospital: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published online June 25, 2013;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06/25/CIR.0b013e31829d8654
2. 刘梦婕 朱京慈. 「不再心肺复苏」在重症监护室(ICU)的使用发展 [J]. 中华护理杂志,2016,51(5):613-617.
3. Holley A,Kravet SJ,Cordts G.Documentation of code status and discussion of goals of care in gravely ill hospitalized patients[J].J Crit Carc,2009,24(2):288-292.
4. Cohen RI,Liskcr GN,Eichorn A,et al. The impact of do-not-resuscitate order on triage decisions to a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J].JCrit Carc, 2009, 24(2): 311-315.
5. 都定元. 伤口性呼吸心跳骤停:院前急救不予复苏或中止复苏攻略 [J]. 伤口外科杂志,2010,12,(1):94-95.
6. 黄海燕. Utstein 形式下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风险要素研讨 [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4,20(6):379-381.
7.Hopson LR,Hirsh E,Delgado J,et a1.Guidelines for withholding or termination of resuscitation in prehospital traumatic cardiopulmonary arrest:joint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MS Physicians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Committee on Trauma[J].J Am Coll Surg,2003,196(1):106-112.
8. 我国研讨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2016 我国心肺复苏专家一致 [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6,28(12):1059-1079.
9. Truhlar A, Deakin CD, Soar, J, et al.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uidelines for Resuscitation 2015: Section 4.Cardiac arrest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J]. Resuscitation, 2015 , 95:148-201.
10. Spabn DR, Bouillon B, Cerny V, et al. Management of bleeding and coagulopathy following major trauma: an updated European guideline [J] .Crit Care,2013,17(2) :76.
11. JohnM. Field, Co-Chair; Mary Fran Hazinski, Co-Chair; Michael R. Sayre; Leon Chameides; StephenM. Schexnayder; RobinHemphill; Ricardo A.Samson; John Kattwinkel; RobertA.Berg; Farhan Bhanji; DianaM. Cave; EdwardC.Jauch; PeterJ. Kudenchuk; RobertW. Neumar; Mary Ann Peberdy; Jeffrey M. Perlman; Elizabeth Sinz; AndrewH. Travers; MarcD. Berg; JohnE. Billi; Brian Eigel; Robert W. Hickey; Monica E. Kleinman; Mark S. Link; Laurie J. Morrison; Robert E. O』Connor; Michael Shuster; Clifton W. Callaway; Brett Cucchiara; Jeffrey D. Ferguson; Thomas D. Rea; Terry L. Vanden Hoek. Part1: Executive Summary: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Circulation. 2010; 122[suppl 3]: s640-s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