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急性胆囊炎的规范医治方法,但在不适宜行手术的患者中,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亦为有用医治方法,成功率高,但有可能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以及急性胆囊炎复发。近年来,有学者对超声内镜引导下胆囊穿刺引流术(EGBD)进行了报导,可有用防止导管相关并发症。但是,现在尚无研讨对上述两种方法的作用进行比较。
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的 Teoh 博士等进行回忆性行列研讨比较了 EGBD 与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在医治急性胆囊炎的作用,成果在线发表于近期的 Endoscopy 杂志上。
研讨归入了自 2011 年 11 月至 2014 年 8 月于隶属医院就诊的承受 EGBD 或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的患者。当患者契合以下规范中的一条时判定为不宜承受手术:年纪 ≥ 80 岁;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SA)评分>3 分;年纪校对的 Charlson 随同疾病指数评分 ≥ 4 分和/或 Karnofsky 评分<50 分。两组的年纪、性别与 ASA 评分相匹配。
研讨成果显现,共归入 118 例患者,其间 59 例承受 EGBD,59 例承受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除了术后随访时刻外,两组的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EGBD 组的技能成功率为 96.6%,临床成功率为 89.8%,经皮胆囊穿刺引流组的技能成功率为 100%,临床成功率为 94.9%,均无明显差异。
经皮胆囊穿刺引流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 EGBD 组(74.6%:32.2%)。EGBD 组发生了 2 例自限性气腹,经保存医治后好转。1 例术后发生了腹膜炎,急诊手术发现支架移位,终究患者逝世。此外,两组的 30 d 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6.9%:28.8%),两组不良反应的差异首要发生在随后的随访过程中。
严峻的不良反应在经皮胆囊穿刺引流组中更常见(74.6%:23.7%),经皮胆囊穿刺引流组的患者在术后非方案住院次数更多,其间 95.2% 的住院均与穿刺引流的导管相关。17 例患者呈现导管移位,12 例呈现梗阻,6 例呈现创伤感染和导管周围漏。
别的,EGBD 组的 30 d 逝世率更高(8.5%:1.7%),但并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急性胆囊炎的复发率亦无明显差异(0%:6.8%)。而 Cox 危险回归成果显现,只要经皮穿刺引流是不良反应的猜测要素。
综上,研讨者得出结论,EGBD 和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均为医治不适宜行手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有用办法,而 EGBD 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严峻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非方案住院次数更少,因而,EGBD 有望成为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的代替方法,但需由有经历的超声内镜医生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