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57 岁,双侧肩部和髋部痛苦伴活动无力 4 周余。4 周前患者无显着诱因下呈现双上肢痛苦,平举外展伤心肩部,蹲下后站起困难伴髋部痛苦,早晨起床时觉双上肢生硬严峻,随后稍有改进,影响夜间睡觉。
无显着感觉反常、肌肉萎缩、肌肉跳动和两便妨碍。否定特别疾病史和特别药物、毒物露出史,否定相关宗族史。
神经科查体:神清,言语明晰,颅神经阴性,昂首肌力 5,双上肢近端肌力因肩关节痛苦查看受限,远端肌力 5,双下肢近端肌力 5,远端 5,四肢腱反射对称++,双侧病理征阴性。双上肢肩关节痛性活动受限(视频),双下肢 4 字实验阳性,蹲下后站起困难。
定位确诊思路的开始构成:见图 1.
定性确诊的估测和首要辨别确诊:见图 2
患者查血 ANA、dsDNA、ANCA、类风湿因子(RF)等免疫目标均为阴性,血常规和血清肌酸激酶(CK)正常,血沉 77 mm/小时(正常值:0-15mnm/h),超敏 CRP 10.5 mg/L(正常值:0-8 mg/L),依据年纪+双侧肩部和髋部痛苦+晨僵+血沉增快,考虑为风湿性多肌痛,予以强的松 20 mg qd 医治,一周后病况显着改进。
终究确诊:风湿性多肌痛(PMR)
根据本例的问题:
1. 风湿性多肌痛归于肌病吗?
Big big no!这是一个简单发生误导的确诊名词,尽管叫「多肌痛」,但实践的病变结构不是肌肉,而是软组织,比如肱二头肌的腱鞘、肩峰下的滑囊、颈椎和腰椎的滑囊等,因为炎症反响而发生痛苦,引起关节活动妨碍。严厉含义上说,本病不归于神经科领域,但因为有肌痛和假性无力,且其他专科医师对本病知道缺乏,常常将患者转诊至神经科,一朝一夕,也误打误撞成为神经科门诊诊治的疾病。
2. 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特色是什么?
1)好发于 50 岁以上人群,女人多于男性;2)急性(数天)或亚急性(数周)起病;3)双侧肩关节(70-95%)、颈部(70%)或髋关节(50%)痛苦,4)肩、颈或髋晨僵超越 45 分钟;5)约 40% 的患者可呈现低热、体重下降、睡觉妨碍、乏力等系统性症状;6)血沉增高>40 mm/小时,C 反响蛋白也可增高;7)对小剂量激素医治有用。
3. 风湿性多肌痛和巨细胞动脉炎有何联系?
现在有观念以为,风湿性多肌痛和巨细胞动脉炎归于同一疾病的不同体现,两者均好发于 50 岁以上人群,临床行列研讨发现,40-60% 的巨细胞动脉炎兼并有风湿性多肌痛,而 16-21% 的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兼并有巨细胞动脉炎。
风湿性多肌痛较巨细胞动脉炎多见 3-10 倍,有观念以为风湿性多肌痛可能是前期的亚临床血管炎,Kremers 等报导约 20% 的风湿性多肌痛患者会发展为巨细胞动脉炎。
4. 风湿性多肌痛的辨别确诊有哪些?
鉴于患者大多主诉为肌肉痛苦和无力,症状学不具特异性,常常会由神经科医师接诊,需要与感染(如病毒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和结核等)、恶性肿瘤(如骨转移)、风湿科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多发性肌炎等)、药物诱发性肌痛症(如他汀类)、软组织病变(如肩周炎等)、骨关节炎、甲状腺功用减退和纤维肌痛症等。
5. 风湿性多肌痛的确诊规范是什么?
现在大多沿袭的是改进的 Bird 确诊准则:1)双侧肩部痛苦或生硬;2)起病多在 2 周之内;3)血沉增快超越 40 mm/小时;4)晨僵超越 45 分钟;5)发病年纪超越 50 岁;6)伴有郁闷和或体重削减;7)上肢压痛,确诊的灵敏性为 92%,特异性为 80%。
6. 怎么判别疾病的病况活动度?
能够选用疾病活动评分来进行判别,其公式为:CRP (mg/dL) + 患者痛苦模仿评分 VASp (0-10) +医师痛苦模仿评分 VASph (0-10) + 晨僵时刻 MST (min x 0.1) +上肢活动评价 EUL (3-0,0 分为正常,1 分为超越肩带水平,2 分为与肩带水平以下,3 分为不能活动)。小于 7 分提示为轻度活动,7-17 分为中度活动,大于 17 分为高度活动。这个尽管能量化评价,但诚心不好用!
7. 风湿性多肌痛怎么医治?
本病对激素医治较为灵敏,运用小剂量激素后,约 70% 的患者在 1 周内就可取得全面的病况改进,而炎性符号物科在 3-4 周内改进,也就是说,可在医治 3-4 周后复查血沉和 CRP。关于复发的患者能够考虑联用甲氨蝶呤,医治流程见图 3。
参考文献:
1. Muratore F, Pazzola G, Pipitone N, Salvarani C. Recent advan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lymyalgia rheumatica. Expert review of clinical immunology 2016: 1-9.
2. Buttgereit F, Dejaco C, Matteson EL, Dasgupta B. Polymyalgia Rheumatica and Giant Cell Arte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2016; 315(22): 2442-58.